今日热闻!“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班主任:住校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有一次和叔叔家刚升入大学的妹妹聊天,我问她,在学校住的习惯吗?她说,我从五六岁上小学就开始住校了。这
2023-04-30有一次和叔叔家刚升入大学的妹妹聊天,我问她,在学校住的习惯吗?
(资料图片)
她说,我从五六岁上小学就开始住校了。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我不敢想象,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生活方面很多还不能自理,很多其他的孩子这个时候还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她就要离开父母,一个人面对生活种的一切,两周才能回家过一次周末,当时她是怎么过来的。
婶婶在旁边自信的说,就是因为从小让她上了寄宿学校,所以自理能力特别强,几乎没让我管过,没操过她的心。
妹妹在旁边低着头默不作声,等婶婶出去了,我和她接着聊,她才吐露心声。
虽然自己从小自理能力强,但那也是环境所迫,自己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困难。当时在学校非常不适应,夜里躺在床上经常哭泣,学习上和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也无人诉说,更没人指导,内心感到特别无助。
生活中和很多家长聊天,发现确实有一部分家长,在孩子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就给孩子选择了寄宿学校。大概是出于以下这几种原因:
★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多花点钱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孩子既可以得到学校的看管,父母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拼事业。
★家里孩子多,没有精力看管。
★孩子不听话,管不住,干脆放学校让老师统一管理。
★父母文化水平低,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让孩子住校,有不懂的可以随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家长们有些是有不得已的原因,有些是为了孩子好。无论哪种原因,过早住校,对孩子们的成长利弊又如何呢?
有一个当班主任的朋友,与她聊起这个问题,她说,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选择让孩子寄宿。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尹建莉,曾经被邀参加过一期节目,话题是关于儿童早点上寄宿学校到底好不好。
其中赞成孩子上寄宿学校的一方认为,这样可以早早的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让孩子们早点过上集体生活,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集体意识。
但是尹建莉的观点,坚决反对过早让孩子上寄宿学校。
她说,如果过早的离开父母去过集体生活,培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成长这么重要的话,那孤儿院的孩子岂不是最优秀最幸福的吗?
如果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才能见父母一面,那何不更彻底一点把孩子送孤儿院,把孩子锻炼培养的更好?
能够印证尹建莉观点的,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件事。
罗马尼亚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期,人口锐减,经济低迷。统治阶级为了社会发展,增加劳动力,鼓励妇女大量生育。
规定每个家庭至少生4个孩子,如果无力抚养,就统一送到教养院由工作人员集体抚养。
结果,多年后,青年人口总量增加了,但在教养院长大的孩子,他们几乎都淡漠,木讷,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智力也都比较低下。
后来有专业人员对这些孩子做了检查研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发现他们脑部神经发育不良,与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呈现明显的差异。
如果说一个人的身体成长需要从食物中获取养分的话,那一个人的情感发育则需要一段稳固的亲密关系来提供养分,从而刺激大脑的发育和成长,成功发展他的沟通、协作、爱和信任等社会属性。
这种亲密关系,来自于父母和孩子间的依恋关系。 如果孩子从小离开父母,与父母相处时间太少,没有成功建立这种依恋关系,孩子的大脑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刺激,就会缺乏早期的情感发育。
如果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很久才能见一次父母,几乎相当于半个孤儿。
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只是很少有父母认真分析过寄宿学校可能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相对来说,孩子高中时期上寄宿学校,还好一些,因为这个时候年龄大一些了,身体和心理各方面也都成熟了很多。
但是对于初中特别是小学的孩子来说,寄宿生活给他们带来的伤害,任何东西都弥补不了。
●情感缺失
父母觉得让孩子住在学校,生活自己自理,学习有老师和同学帮忙,父母只需要按时付钱就万事大吉了。
这样孩子可以长大,甚至成绩也可以很好,但是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是非常贫瘠的。
因为情感的链接和维系仅仅靠血缘关系和按时给钱是不行的,情感的建立和深入,一定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交流中。
比如,日常生活中双方的沟通,遇到问题时父母对孩子的指导和帮助,表达爱和关心时的拥抱,甚至是争吵时激烈的语言交流等,一点一滴灌溉出深厚的感情。
从小寄宿在学校的孩子,本身心理就不成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在第一时间与父母沟通交流并获得帮助,时间久了,孩子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情感上的慰藉,导致不能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性格与心理影响
太小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几乎又没有应对和处理生活中难题的能力,比如和同学闹矛盾了该怎么办,自己需要帮助了该怎么做,这个阶段很多事情本来都需要父母给予耐心帮助和指导的,但父母却不在身边。
孩子心理势必会积累很多的无助和困惑,找不到正确的出口。甚至在身边环境的错误引导下,进而形成错误的认知发展,在心理埋下扭曲的社会观价值观。
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半成熟,但又有特别强烈的自我观念,这个时期学校的孩子们又容易形成各种小团体,宛如一个小社会,若父母平时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加以纠正和指导,孩子就容易出现各种青春期问题。
所以,父母如果认为把孩子寄宿在学校,自己对孩子疏于管教和上心,对孩子性格和心理的影响,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有时候,即使我们内心清楚的知道,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但现实生活中,迫于家庭条件和实际情况,可能还是不得不选择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如果只能这么做,就尽量晚一点,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再选择住校,小的时候最好克服一下困难,尽量不要让孩子住校,挤出时间照顾孩子。
当考虑让孩子选择寄宿学校的时候,父母除了考虑现实情况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下孩子自身的情况:
●孩子的身体状况
有的孩子从小身体都比较棒,比如饮食方面,胃口比较好,吃饭不挑食,运动能力也相对比较强,这样住在学校,父母也相对比较放心。
如果孩子从小身体条件较差,经常生病,平时每天有家人的照顾下尚且如此,更何况离开父母去住校,父母恐怕就会比较担心孩子的健康状况,孩子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孩子的自理能力
如果父母从小比较注意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比同龄小朋友更能自己照顾自己,相对比较独立,遇见问题,也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那住校后,孩子也就比较容易适应。
如果孩子从小在生活方面被父母照顾的比较多,自理能力比较弱,孩子可能就很难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到时候孩子会有比较强的挫败感,会影响孩子未来自信心的建立,以及抗挫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意愿
如果孩子住校后,能够迅速适应,甚至比较喜欢学校的集体生活,回家后与父母交谈起来,对学校的寄宿生活没有什么抵触和情绪,能很好的接受,那就基本没什么问题。
如果孩子对寄宿生活感到压抑不适应,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心理,那父母就不要强求。网上看到一对父母,对孩子不适应寄宿生活的表现,不但不给予理解同情和帮助,还斥责孩子没有独立能力,甚至孩子说自己被欺负了,还鼓励孩子只要熬过这样的时期,自己就会变的强大。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一定要认真体会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成长发育规律,给予及时关注和引导。
有时候听到让孩子上寄宿学校的父母说,给孩子选择的学校伙食多么好,设备多么先进,等等。其实在孩子心里,学校条件再好,也比不上家里的一桌一椅,比不上和父母坐在一起吃顿饭。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
当孩子成年以后,孩子就会在父母的目光中越走越远,我们能真正陪伴孩子的也就这么些年,所以,孩子小时候,父母尽量和孩子多些相处的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