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快播:杨普义|如何写好行草书
第一,行书不懂这7条,苦练十年也白搭!学书法要善于总结前人的规律,再用规律来指导书写。在历代行书大家
2023-06-01第一,行书不懂这7条,苦练十年也白搭!
学书法要善于总结前人的规律,再用规律来指导书写。在历代行书大家如王羲之、米芾、苏轼、董其昌、文征明等人的行书中,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与楷书有很大的区别,学好行书就要掌握其结构特征开始。
一些书法爱好者不明白这些道理,把楷书的笔画连写起来就以为是行书,那样写出来的字味同嚼蜡,往往苦练数年也不得行书要领。下面就来讲讲行书的结构原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加大疏密对比
如《宋·米芾·德忱帖》“常”字上半部分疏朗,留白很多,下半部分紧密,留白极少,形成鲜明对比。
2、部分笔画格外张扬
如《宋·米芾·伯充帖》中“难”字的起笔两点,左边起笔潇洒灵动,行笔过程中逐渐控制其飞扬之态,最后在右边归于收敛。
3、加大笔画的轻重对比
如《晋·王羲之·如常帖》中“淡”字,左边的三点式用笔粗壮,右边用笔轻盈,形成明显的左重右轻对比。
4、形成高低错落之态
这是宋代书法家苏轼的典型风格,据说可以产生一种飞扬之势,如《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中的“死”字。
5、收放更加夸张
如《明·董其昌·行草书卷》中的“神”字,最后一笔特别夸张。这种笔画在一个篇章之中不能没有,但又不能多用。
6、往往形成欹正对比关系
欹正对比应用的最好的是王羲之,结字非常大胆,典型的如《晋·王羲之·普觉国师碑》中的“崇”字。
7、合体字往往形成开合之势
左右结构倘若平行则很单调,适当的布局则趣味无穷,典型的如《明·文征明· 纪行诗》中的“得”字呈下开上合之势。
第二,记住草书章法的5大妙招,想不进步都难
草书是书法中的绝域,许多人将草书视为畏途,历史上草书大家相对较少,连宋代最杰出的行书书法家米芾都在草书上建树甚微,可见草书之难。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 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之难,除辨识难以外,章法难是最重要的障碍。 关于草书的章法,历代有许多论述,如孙过庭“草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性情”,怀素“吾观夏云多奇峰”,以及索靖的《草书势》,武帝萧衍的《草书状》,等等,读起来往往不知所云。
为此,以自己最近的感悟,总结出草书章法五句话规律,希望对喜欢草书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斜势求正态字不能都是正的
草书讲究“势”,这个“势”,是动态的,“草如奔”嘛!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笔法,其实是悟到了草书的动势。动势体现在字的结构上,就是“不正”。
许多人习惯了楷书的端正,觉得草书也应该是端正的,这是最大误区。如果将单个草书字画中心线,则不一定垂直,而且,还要东倒西歪,不能总是一个姿势,这叫斜势求正态。
错落成自然,字的大小不能都是一样的
楷书大小差别不大,字与字如兄弟;草书大小差别很大,字与字如父子。草书大字甚至是小字的两三倍,有的字,其中的一笔就是其它字的好几倍。这叫 错落成自然。
韵律起波澜,字距不能都是相等的
写楷书时,字与字距离大体相等;行书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而 草书字距差别往往比较明显。
有的两字或三字挤在一起,形成一个小集体,这叫字组;有的两字相隔很远,而又遥相呼应。三三两两,错错落落,扶老携幼,形成无规律的节律。这叫韵律起波澜。
字散神不散,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一行的中轴线上
草书不仅单字结构不正,从整行来说,也并非以中轴线为基准,把每个字摆齐。 “字如算子,非书法也”, 而是要随着字势,沿中轴线无规律地左右摇摆,甚至有的字整体已经偏离中轴线,只要全行视觉上感觉还是一行就行,这样就形成一种自然的天趣。这叫字散神不散。
错缝呈天趣,行与行之间,横向的字缝隙不能对齐
除首尾两字外,其它的字最好别齐平了,当然也不能如砌砖, 把缝隙死板地对应错开,规律性不能太强了。这叫错缝呈天趣。
有了这五句话,再注意到笔画轻重的变化、用墨枯润的结合,草书想不长进都难。